2025年秋季学期,我们范睿涛、付筱喆和张佳颖三名山东省籍同学于青岛市开展为期10周的教育实习。在实习启动前,小组围绕“如何将抽象地理原理转化为生动生活现象”展开深入研讨,决定共同开展“发现身边的地理”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挖掘校园环境中的教学资源,让地理知识真正“活”起来。
实习小组坚持每周线上集体备课,精心打磨教学方案。他们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融入教学设计,致力于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地理的魅力。
在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七中学,围绕“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这一知识点,付筱喆别出心裁地选择校园晚霞照片作为教学素材。“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是我前天傍晚在学校拍摄的晚霞。大家惊叹于它的绚丽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而日落时分的霞光却是粉色的?”这个源自生活的问题立即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她通过分析晚霞成因,生动阐释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这一抽象概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抬眼可见的天空中。这堂以身边景象为引的课,让“大气散射”这个抽象概念变得直观而难忘。

图1 实习老师付筱喆正式授课
实习小组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地理”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实习期间。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中,付筱喆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岩石探秘”活动。她引导学生观察、触摸校园内的各类景观石,通过辨别花岗岩、砂岩等岩石类型,理解其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将课堂知识与校园环境紧密相连,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图2 校内景观石展示
实习小组注重教学反思与改进,每周通过线上会议交流教学心得,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小组成员在观摩付筱喆的授课后,建议融入大气污染对霞光影响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人地协调观”的教育内涵。这种持续优化的教学方式,让地理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次教育实习充分展现了我校地理师范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教学创新能力。他们以校园为课堂,以生活为教材,成功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为中学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讯员:付筱喆
审读人:蒋子龙